新聞中心訊(供稿/服裝設計學院 賴文蕾)2024年11月30日—12月1日,第七屆“華夏衣裳·藝術與時尚”中國高等院校服裝史學術論壇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A301報告廳成功舉行,本次論壇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辦,清華海瀾中國傳統服飾與色彩研究中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承辦。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蘇州大學、北京電影學院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所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我校張寧教授應邀參加本次論壇并作主題報告,服裝數字化系統設計重點實驗室教師賴文蕾共同參會。
張寧教授(左二)與清華美院賈璽增教授合影(左三)
本次論壇以“華夏衣裳·藝術與時尚”為主題,圍繞“歷史與文化、非遺時尚、傳統色彩、民族時尚、人工智能與數字化”五個主題開展專題發言和學術交流。旨在進一步深入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為扎實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張寧以《客家服飾裝飾技法與內涵探析》為主題分享了贛閩粵地區傳統客家服飾的裝飾藝術。
張寧在報告中提到,客家人歷經三次大遷徙,最終聚居于贛閩粵地區。社會歷史環境因素的變化使得客家服飾在保留原有中原服飾特色的同時又與當地少數民族服飾相結合,使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服飾裝飾文化。研究表明,贛閩粵客家傳統服裝的裝飾手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平面裝飾手法,另一種是立體裝飾手法;平面裝飾手法主要有色彩裝飾和印染裝飾;立體裝飾手法主要有銀飾裝飾、刺繡裝飾、布貼裝飾、鑲滾技藝、編織技藝等。客家服飾裝飾技藝,既保留了中原的傳統特征又融合了當地少數民族的服飾特點。服飾裝飾的內容和風格往往自由奔放,不落俗套,顯示出鮮明的藝術特征。這種源于生活的樸素的藝術情結,使客家人手中制作的客家服飾顯得生機勃勃,賦予強烈的藝術情感。
總而言之,贛閩粵客家傳統服飾在裝飾技法上獨具魅力,色彩裝飾以藍、黑等深色為主并輔以亮色點綴,既契合勞作需求又彰顯對生活的熱望;藍印花布工藝憑借藍白相間的圖案、獨特制作工序展現節奏韻律與象征寓意;刺繡裝飾以多樣針法和豐富題材在服飾關鍵部位呈現精美,傳遞祥瑞祈愿并體現家庭文化與女性角色內涵;銀飾裝飾以精美造型、光亮質地及多樣種類彰顯獨特,兼具辟邪祈福、象征家族地位財富以及承載家族情感記憶等多重文化意義,共同構成了客家傳統服飾深厚的文化底蘊與藝術價值。
本屆“華夏衣裳”論壇的成功舉辦,為加強全國高等院校之間的學術交流,探討服裝史及其相關課程的優質教學方法,促進服裝專業課程改革和提升行業人才培養質量,加快中國服裝教育最新成果的轉換搭建了優質平臺。會議過程中多角度、全方位、高水平地展現了諸多研究成果,學校也會以此次活動為契機,不斷加強對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為助力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更多江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