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訊(馬克思主義學院供稿)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全社會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的通知》,對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開展“四史”宣傳教育作出安排部署。開展“四史”宣傳教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修好必修課,讓“四史”宣傳教育走深走實走心,是凝聚全社會共識、筑牢思想根基的重大舉措。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指示,貫徹省教育廳《關于組織開展江西省高校思政課教師“一線課堂”活動的通知》,5月29日至30日,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教師前往興國、于都兩地,開展“學黨史、重走偉人足跡、傳承紅色基因”一線走讀研修活動。通過實地考察,品讀當地紅色文化,聽紅色故事,看鄉村振興新畫卷,獲取思政課第一手鮮活的資料和現實案例。
29日下午,教師們抵達了本次研修活動的第一站,全國著名的蘇區模范縣、紅軍縣和烈士縣——贛州市興國縣。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里工作和戰斗過。蘇區時期,全縣23萬人口,參軍參戰人口多達9.3萬余人,為國捐軀者達5萬多人,全縣姓名可考的烈士共計23179名,長征路上幾乎每一公里就有一名興國籍將士倒下。毛澤東同志盛贊興國人民創造了“第一等工作”,并親筆書寫了“模范興國”的獎旗授予興國。

教師們首先來到興國縣將軍館,學習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汲取勇于犧牲的革命精神。將軍館記錄了共和國建立初期56位興國將軍作出的卓越貢獻,通過圖片、實物、文字等形式,再現了將軍們的英雄事跡。娃娃司令肖華、永恒的望夫石池煜華、一門八子皆烈士……一段段壯烈的歲月,一個個感人的故事,講述著興國人民群眾為新中國的誕生做出的巨大貢獻。參觀過程中,教師們駐足觀看資料與實物,認真聆聽講解,無不深刻地受到革命精神的感染和鼓舞。副院長賀松蘭說:“紀念館里的老照片、老物件生動再現了艱苦卓絕的戰斗場面和將軍波瀾壯闊的革命人生。沿著歷史的足跡,我真切感受到革命先烈不屈不撓、不怕犧牲的斗爭精神,受到了思想洗禮、黨性淬煉。“


接下來,全體教師到達蘇區干部好作風紀念館進行參觀。“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蘇區干部一心為民、清正廉潔的好作風通過這首山歌流傳到今天。蘇維埃時期,在敵人殘酷的軍事“圍剿”和嚴密的經濟封鎖下,紅軍將士生活極其艱苦。為支援革命,解決蘇區政府財政困難,不少干部以身作則,自帶伙食辦公。他們常身背斗笠,腳穿草鞋深入到群眾中,得到了百姓的信任和擁護。全體教師黨員懷著崇高的敬意在陳列館進行了宣誓活動。大家表示,通過參觀進一步了解了中國共產黨依靠人民群眾,開展艱苦卓絕革命斗爭的光輝歷史;在思想和靈魂上,接受了一次愛國主義洗禮,領會了推行學習蘇區干部好作風的重要意義。

30日上午,走讀活動在第二站——于都縣繼續開展。于都縣是中央蘇區時期中共贛南省委,贛南省蘇維埃政府所在地,是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長征精神的發源地、中央蘇區全紅縣之一和蘇區精神的形成地之一。全體教師來到工農紅軍長征第一渡口。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部隊8.6萬余人從于都集結出發,渡過于都河,踏上了二萬五千里的漫漫征程。于都河是長征首先要過的第一條大河,河面寬闊,水流深湍,除少數渡口插上河標可以涉水渡河外,大部分只有架設浮橋才能通過。在這樣的情勢下,于都老百姓鋸下家中的房梁、卸下門上的門板,甚至有老人拿出自己的壽材,傾盡所有,幫紅軍搭浮橋。當周恩來得知此事后,深為感慨地說:“于都人民真好,蘇區人民真親!”于都河從此有了“長征第一渡口”的美譽。在第一渡口紀念碑旁,全體教師觀看了由當地志愿者表演的情景劇《告別》。軍隊集結,百姓送別,濃濃魚水誼,深深軍民情,一個個場面,一曲曲歌謠生動再現了紅軍出發時的動人場景。我院新進教師孫越十分動情地講道:“誰說長征已遙遠,這就是長征精神的魅力所在。這次精彩的演出,讓我仿若親身經歷長征出發前的情景。為了支援紅軍,于都人民傾其所有,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塊板送去架浮橋,甚至連最后一個兒也送去上戰場,于都人民和紅軍戰士共同譜寫了一曲生動的軍民魚水情深之歌。“

在長征第一渡紀念館里,一副由草鞋拼成的地圖十分引人注目,這是一副由80雙草鞋組成的中國地圖,小紅五星代表了江西于都,大紅五星代表首都北京。據介紹,中央紅軍當年就是穿著這樣的草鞋,走了兩萬五千里,走出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一件飽經滄桑、泛黃破舊的羊皮襖也吸引了大家駐足觀看。我院教師王新平老師說“這樣的一件皮襖在當年是極為難得的,這充分說明參加長征時紅軍們的物質條件之匱乏,而這更凸顯了長征精神的偉大動人。”參觀過程中教師們紛紛為看到的紅軍用品而震撼,表示收獲良多。副院長張龍龍表示,于都是一塊古老的土地,也是一塊紅色的土地。從這里,8.6萬中央紅軍踏上長征之路,走出534位共和國將帥;在這里,6.8萬于都兒女參加紅軍,走出了16位共和國少將。將星熠熠,閃耀著他們赫赫醒目的文治武功!他們用鮮血和生命創造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譜寫了一部壯麗輝煌的革命史詩!

下午,教師們來到何屋,這里是贛南省蘇維埃政府舊址,也是毛澤東來于都時的居住之地。1934年9月中旬,毛澤東從瑞金來到于都,就住在何屋東廂房。何屋面積600余平方米,作為政府所在地,設有內務部、財政部、國民經濟部、土地部、糧食部、勞動部、教育部、裁判部等多個部門,因而顯得逼仄狹小了許多。這里既是辦公的場所也是生活的地方,所有的屋子里家具都十分樸素簡單,當時條件的艱難困苦可見一斑。在這樣的條件下,當時的蘇維埃政府開展籌糧擴紅、征調伕子、堅壁清野等工作,在短短幾個月時間內,籌集糧食18萬擔,籌款44000多元,擴紅14000多名,還籌集了大量的被服、草鞋和果品支援紅軍,為掩護和支援中央機關和紅軍主力順利集結、安全突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屋內展廳詳細記錄了贛南省蘇維埃政府的革命活動,教師們頻頻駐足,仔細閱讀、觀看。教師李思雅說:“走在何屋,到處都看得見革命前輩的足跡,他們的故事讓人深思,他們的精神讓人敬仰。“

行程的最后一站,教師們來到了潭頭村。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考察當地村容村貌、百姓生活,重點參觀了當地特色的富硒蔬菜產業園。兩年過去了,這里的生活正如總書記當時所言“芝麻開花節節高“。如今的潭頭村,富硒品牌打響了、村容村貌變靚了、鄉村旅游紅火了。教師們先后參觀了富硒食品展覽館、村中民俗、富硒蔬菜大棚,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的持續改善、村民的善良淳樸給教師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青年教師徐華磊表示,如今,潭頭村的精神風貌、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社會風氣都煥然一新,老區百姓依托蔬菜產業脫貧致富,向著幸福生活不斷前進。這充分說明了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偉大勝利和進展。作為思政教師,要將此次活動蓄積的動能,轉化成課堂上的鮮活素材,進一步講好思政課。
前行不忘來時路,初心不改夢歸處。此次研修活動在學校的關心支持以及院領導的帶領下圓滿落幕。我院院長周麗琴教授表示,這是非常珍貴的學習體驗,既是黨史教育,也是思想洗禮。通過一線走讀,教師們對蘇區精神,長征精神,脫貧攻堅精神都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體會和理解,我們將始終牢記共產黨員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為落實思政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