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訊(文:江萱)為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近日,江西服裝學院大學生旗幟宣講團以“愛”為主題走進班級開展了15場宣講,以紅色故事宣講、表演等形式,講述紅色故事、傳播青年聲音,引導同學們堅定理想信念,升華愛國情懷,勇擔歷史使命。


“我至多離開三五年,你一定要等我回來。”丈夫臨別一言,卻在老人心間回蕩一生,匯成一場90多年的等待。宣講員肖麗萍為同學們講述了一段發生在于都的革命愛情故事。90年前,江西于都的王金長參加紅軍離開家鄉,臨行前,他囑咐妻子段桂秀等他回來,段桂秀癡等一生,卻等來了他的烈士證明書。段桂秀的堅貞與等待展現了紅軍戰士的無私和英勇,她的堅持與守望是對紅軍精神的繼承和傳承。她用一生的守望詮釋了愛與忠誠的力量。

徐慧軒同學的《一雙繡球草鞋》的故事,也來自于都。草鞋作為一個歷史符號,是當年紅軍艱苦跋涉、浴血奮戰的象征和見證,謝志堅與春秀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個縮影。1934年10月,在紅軍隊伍即將出發的時候,謝志堅的戀人春秀連夜趕制了雙草鞋交到他的手中,謝志堅緊緊攥著春秀的手說:“別哭,紅軍會回來的,我也會回來的。”帶著這雙特殊的草鞋和春秀的深深情意,謝志堅告別了家鄉,踏上了戰斗征程。1951年,謝志堅帶著草鞋回到于都,卻再也見不到春秀。那雙草鞋不僅展現了柔情,也蘊含著偉大的長征精神。

鄧冬梅講述的《媽媽的馬燈》的故事,講述了于都銀坑鎮窯前村的一位農婦鐘招子送八個兒子當紅軍的故事。1934年10月,鐘招子的八個孩子跟隨長征隊伍出發,只留下兩個年幼的弟弟。分別時,鐘招子跟兒子們說:“兒啊!你們要多打勝仗,娘在家等著你們回來。”從那天起,鐘招子就在老屋門前,掛上了一盞馬燈。深夜,她就坐在老屋門前,點亮馬燈,等著兒子們回家,而這一等就是十幾個年頭。后來,鐘招子眼睛哭瞎了,可是她每天晚上依然點亮馬燈。她說:“我眼睛看不見了,但馬燈不能滅,燈滅了,兒子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長征路上,不知道有多少母親,為遠行的兒女點亮一盞燈,也不知道有多少兒女再也沒有機會,見到燈光里母親。那些沒有歸來的兒女,用他們的鮮血鋪就了通往勝利的道路,而燈光里的母親,雖然沒有等到兒女的歸來,卻等來了新中國的繁榮富強和光明。

談云佳以《揚長征精神,啟時代征程》為題,講述了甘祖昌將軍從農民到將軍,戎馬生涯29年,成為開國少將。又從將軍到農民,辭職回家當農民29年,帶領鄉親建設家鄉,把貧窮落后的家鄉面貌換了顏色,過上了幸福生活的感人故事。甘祖昌將軍對黨忠誠,以國家利益為重,淡泊名利,克己奉公,甘于奉獻。他一生儉樸,一心為民,是我們學習的標桿。

王燕的《紅巖節選——繡紅旗》,帶領同學們感受革命烈士對于祖國最清澈的愛。故事講述了江姐在獄中組織大家一針一線繡紅旗的片段,讓人淚目,也讓同學們通過聆聽革命志士堅強不屈、英勇斗爭的感人事跡,感悟他們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

劉文婷的《做新時代忠誠愛國者》。通過講述革命先烈探索中國革命的道路,矢志不移的大無畏精神,許多共產黨人在新時代的奮斗征程上,以身作則,艱苦奮斗,與群眾共同挑戰災難、抗擊疫情,為建設美麗中國無私奉獻的故事,讓同學們明白了這些革命先輩、英雄人物不僅是國家的脊梁,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他們懷揣著對祖國的滿腔熱忱,以堅定的愛國信念和無私的奉獻,為國家的繁榮富強、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著自己的青年力量。
“作為江服大學生旗幟宣講團的一員,我非常珍惜每一次的宣講活動。今年一開學,我們積極參與集體備課,認真準備宣講材料,收獲非常多,也讓自己的思想得到進一步淬煉。今后我將繼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了解更多紅色故事,繼續用青年話語宣講好黨的創新理論,傳播好紅色文化。”宣講團成員肖麗萍表示。

“宣講團第一次走進我們班級開展宣講,非常有意義,他們用生動的圖片和視頻、詳實的數據向我們詳細解讀黨的創新理論,紅色革命故事,聽完我們深受觸動,作為在紅土地上求學的新時代青年,我深感黨和國家的殷切期望,更迫切地珍惜眼前大好時光,在學習中增長知識才干,以真才實學服務人民,以創新進步奉獻國家。”服裝設計學院學生陳兵表示。
江西服裝學院堅持每月深入學院、班級、社團開展宣講活動,激勵全校青年學生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堅定理想信念,銘記歷史,傳承精神,激發奮進力量。大家紛紛表示,將以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擔當,把革命精神繼承好和發揚好,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