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黨建網刊發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吳雄生撰寫的理論文章《推進“三融合” 構建高校思政工作大格局》,這是馬院教師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持續行動。
文章指出,當前,高校黨務思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政治輔導員三個隊伍融合,陣地資源融合,考評機制融合,有利于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確保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文章從三方面展開論述:一是三支隊伍融合,有利于建設中國式現代化高校的黨建思政工作團隊,產生隊伍建設“1+1+1>3”的效果;二是陣地平臺融合,有利于整合中國式現代化高校的黨建思政工作資源,產生資源利用“1+1+1>3”的效果;三是考評機制融合,有利于考核中國式現代化高校的黨建思政工作效果,產生檢查成本“1+1+1<3”的效果。
現將文章轉載分享:
推進“三融合” 構建高校思政工作大格局
吳雄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加強領導和指導,形成黨委統一領導、各部門各方面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當前,高校黨務思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政治輔導員三支隊伍融合,陣地資源融合,考評機制融合,有利于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確保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三支隊伍融合,有利于建設中國式現代化高校的黨建思政工作團隊。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后,高校的黨務思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政治輔導員隊伍逐漸壯大,業務能力逐漸增強,工作水平逐漸提高。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的《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以下稱《工作方案》)指出,要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建好“大師資”。近年來,高校加大了師資建設力度。一是壯大了隊伍。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指出,相關的學科優秀教師、黨政管理干部、輔導員可以轉任思政課教師。二是提高了質量。落實國培、省培、校培計劃,對于積極提高學歷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給予政策傾斜,在教學名師、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表彰推薦時加大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支持力度,單列計劃和指標。三支隊伍融合,有利于產生隊伍建設“1+1+1>3”的效果。
陣地平臺融合,有利于整合中國式現代化高校的黨建思政工作資源。《工作方案》指出,要改革創新主渠道教學,善用社會大課堂,搭建大資源平臺。要將黨的創新理論和革命傳統等紅色資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陣地和品牌及平臺資源、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資源和實踐教學基地資源深度融合,搭建大資源平臺。充分運用高校的黨員活動室、黨史學習教育展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校史館、博物館等陣地資源和社會各種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基地資源,既可以用于開展黨務活動,又可以用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也可以用于行政工作。陣地平臺融合,有利于產生資源利用“1+1+1>3”的效果。
考評機制融合,有利于考核中國式現代化高校的黨建思政工作效果。高校黨團建工作考核、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測評、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落實考核、網絡安全責任制落實考核、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平安校園)建設考評都有考核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多項考核有力地推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多項考核建議合在一起分模塊同時進行,考核結果同時作為高校年檢、本科合格評估、平安建設(綜治工作)考評的使用指標之一。年度一次性“大思政”考核,既可以減輕高校的負擔,又可以提高高校主管部門的工作效率。考評機制融合,有利于產生檢查成本“1+1+1<3”的效果。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三融合”將黨的建設工作融入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各環節,貫穿到學生的社會實踐、志愿者服務、實習實訓等工作中去,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和合力,助推高校“大思政”工作高質量發展,形成“大思政”工作的大格局,開創思政工作新局面,進而有利于高校高質量發展、快速發展。
(作者系江西服裝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原文鏈接:
黨建網:推進“三融合” 構建高校思政工作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