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校要聞 · 正文
分享
2023年8月10日,《中國教育報》刊登江西服裝學院黨委書記陳付龍、黨委宣傳部部長沈新建署名的思政教育文章《江西服裝學院以服飾記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章指出,為了推進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作為一所以服裝教育為特色的應用型本科大學,江西服裝學院通過開設中華服飾文化課程群、建設中華服飾博物館、豐富中華服飾文化體驗等舉措,使學生的理論認知不斷提升、情感意識得到激發、社會實踐能力持續增強。學校獲批立項的江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項目編號:23KS06)取得了階段性實踐成果。現將全文轉載分享。
江西服裝學院
以服飾記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作者:陳付龍 沈新建
服飾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從服飾文化記憶中汲取文化積淀,塑造文化自信,增強文化交流,有利于幫助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自覺承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為了推進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作為一所以服裝教育為特色的應用型本科大學,江西服裝學院通過開設中華服飾文化課程群、建設中華服飾博物館、豐富中華服飾文化體驗等舉措,使學生的理論認知不斷提升、情感意識得到激發、社會實踐能力持續增強。學校獲批立項的江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項目編號:23KS06)取得了階段性實踐成果。
提升理論認同開設中華服飾文化課程群
學校充分利用學科專業優勢,組建中華服飾文化課程群,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認同。
開設學科課程。學校堅持知識與價值相結合,開設了“中國傳統服飾與技藝”等10余門服飾類課程,注重外在知識傳授與內在價值闡釋相結合,將文化記憶融入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各項課程。通過跨學科合作加強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在課程教學中展現中華文化精髓,講好服飾文化故事,以文化自信培育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重視實踐課程。學校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服飾文化滲透于實訓、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第二課堂等各個實踐環節,定期舉辦教學成果展、優秀畢業作品展等。學校開設了刺繡、蠟染、扎染、織錦等傳統技藝班,引導學生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以實踐課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學生構建了豐富、立體、真實的學習場景和場域,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以致用。
組織專題課程。學校堅持歷史與現實相結合,依托“博雅講壇”舉辦“服飾文化與中國精神”系列專題講座,既立足當下,關注時代發展,又不忘過去,傳承中華經典,在立足時代前沿的同時深挖中華服飾的文化內涵,兼容并蓄、守正創新,讓服飾記憶成為鑄牢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力量,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培根鑄魂,啟智潤心。
激發情感認同建設中華服飾博物館
情感是人類活動不可缺少的內在動力。學校充分挖掘服飾文化資源,建成了融教學、科研、傳播為一體的中華服飾博物館,激發了全校師生的愛國情感。
豐富館藏內容,讓情感認同“實”起來。學校中華服飾博物館建有中國古代服飾、少數民族服飾、當代設計大師作品三大展區,以及赫哲族魚皮服制作區、畬族鳳凰裝婚慶區、苗族銀飾區、云肩展區、旗袍區、刺繡區、植物染料區、紡織機械區等專題性展區,展藏有各民族及不同時代的服裝、飾品、織物、蠟染、刺繡、紡織器件和資料等萬余件。從中國原始社會的“人猿揖別”到“服周之冕”,從“漢冠天下”“霓裳羽衣”再到“清裝旗韻”,人類服飾演化史可以說是一部感性化的人類文化發展史。中華服飾博物館是將服飾承載的個體記憶轉移和匯聚為集體記憶的一種空間記憶形式,讓學生直接感受服飾文化的博大精深,促進學生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同。
舉辦科普活動,讓情感認同“活”起來。學校充分發揮中華服飾博物館的育人功能,利用蠟染、扎染、旗袍、刺繡等各類民族非遺傳習館,定期舉辦“服飾文化科普周”“傳統紡織刺繡”“國畫與服飾學術講座”“非物質文化遺產觀摩賞析”等科普活動,在寓教于樂中培養學生正確的民族觀、文化觀,進而涵育熱愛祖國、勤勞勇敢、意志堅定等良好品質。
開展跨文化交流,讓情感認同“聚”起來。學校中華服飾博物館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服飾類文化平臺和科普基地,非常重視對外文化交流,自2008年建館以來,累計接待訪客近40萬人次,并與貴溪市樟坪畬族鄉、黔東南州施洞鎮等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文化交流活動,以服飾文化為媒介,促進各民族群眾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同時,博物館還接待了來自馬來西亞、瑞士等40余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官員參觀學習,對促進不同文化背景國家的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傳播力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增強實踐認同豐富中華服飾文化體驗
社會實踐是人們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任何認知最終都要落實到實踐之中,并通過反復實踐,獲得體驗和感悟。學校充分發揮辦學特色,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動發展意識,讓學生充滿活力。
組織服飾文化體驗?!按┰谏砩系奈幕斌w驗活動,讓參與者親身感受并認識中華民族豐富的服飾文化,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學校利用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等中華傳統節日,組織學生參與漢服、唐裝、苗衣、旗袍等服飾文化體驗,讓學生切身感受民族服飾之美。此外,學校以辭賦家顏其麟所作的《服裝賦》為藍本,自編自導自演了歌舞劇《服裝賦》,公演獲得巨大成功,引起了現場觀眾的強烈共鳴,成為學校傳承服飾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生動實踐。
深挖服飾文化底蘊。我國各民族的服飾都富含歷史和文化元素。學校成立了“中華服飾文化研究院”等科研平臺,開展有組織的科研,通過深挖服飾文化底蘊,積極構建和研究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理論體系。同時,學校還開展了“改革記憶與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研究”“漢代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紋樣研究”等100余項課題研究,發表相關論文700余篇。學校科研平臺的搭建為中華服飾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與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提供了理論保障。
舉辦服裝專業賽事。學校發揮服裝專業特色,自1996年起,連續舉辦了26屆“潤華獎”服裝設計大賽,成為業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專業賽事。學校堅持以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服飾文化為己任,成功舉辦了6屆“紅衣坊杯”華服設計大賽,學校不斷向社會展示充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設計佳作,成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近年來,江西服裝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等3個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服裝人因工程學”等5門課程獲評國家一流課程。中華服飾博物館被評為“全國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全國高?!岸Y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展示項目。學校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學校”,被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評為“黨建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紡織行業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培訓基地”等榮譽稱號。
(陳付龍沈新建)
《中國教育報》2023年08月10日第4版
原文刊發鏈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08/10/content_627545.htm?div=-1
上一篇重實踐 建新功——我校2023年招生工作開新篇
下一篇重實踐||學校召開主題教育暨暑期開展基層治理突出問題檢視整改工作推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