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訊(記者/李鵬飛 實習記者/陳晴 李清垚 攝影/張智怡 劉涵) 為更好地研究和弘揚中國傳統服飾文化,10月24日下午,應我校服飾博物館邀請,我國著名紡織考古學家、中國科學院考古所特聘研究員、中國傳統織繡研究專家,已屆耄耋之年的王亞蓉先生來到博雅講壇第355期,為我校師生舉行主題為“古代紡織品的出土保護與研究”的學術報告。副校長陳東生、校長助理閔悅及服裝設計學院與服裝工程學院的師生代表參加了此次講座。

講座分四部分展開,王亞蓉先生首先通過周恩來總理的一次外事活動介紹了由沈從文先生開創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事業,指出服飾作為物質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對社會的經濟、政治所起到的巨大推動作用。
隨后,她向師生們講述了自己追隨沈從文先生從事傳統紡織服飾研究的經歷,學習并確立了“以物證史”的紡織考古的實踐與研究工作,這項工作不僅完善了由沈先生開創的紡織服飾研究工作,也成為中國考古界唯一一個屹立于世界考古學界所獨有的分支學科。

接著王亞蓉分別列舉了江西靖安東周墓、湖北江陵馬山楚墓、新疆尼雅古城遺址、北京老山漢墓以及江西贛州慈云寺塔出土北宋文物的修復與整理等五個實例來介紹自己所從事的紡織考古實踐與研究工作。
歷時兩年多的靖安東周墓搶救性清理保護工作,清理出東周時期的絲織品方孔紗、狩獵紋織錦、幾何紋織錦,并取得許多東周時期服飾文化實證,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經錦紡織品實物,使得這座東周時期墓葬成為當年的“十大考古發現”。
馬山戰國楚墓則是我國首次清理獲得戰國時期的珍貴絲織品文物。在此次考古活動中,王亞蓉先生首次復制了馬山一號楚墓的N10衣袍,開創了以實驗考古學方式研究中國古代絲織文物的先河。在講述當中,王亞蓉先生還真誠地為當年工作中出現的一個小失誤而反省,其謙虛、嚴謹的態度令人欽佩。
在尼雅古城遺址的考古案例中,出土的紡織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考古學家最偉大的發現之一”。這批精美的紡織品文物不僅反映了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更為研究東西方文化交流以及絲綢之路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而在贛州慈云寺塔出土北宋文物的修復與整理工作中,王亞蓉先生以極大的堅韌精神,歷時五年,將殘損、破碎如齏粉般的絹本類書畫作品逐一揀選、分類、拼接、修復,為我們重現了這批珍貴的北宋書畫實物,體現出了文物修復工作者對歷史文化崇高的敬意和嚴謹的態度。同時,王亞蓉先生還從歷史和文物細節上多角度為我們介紹了這批文物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使聽眾對我國傳統紡織文物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最后,王亞蓉先生滿懷熱情、充滿殷切期望的提出在老一輩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和規劃基礎上,利用實驗考古學的方法,有計劃地再現中國歷代服飾的真諦,創建集研究、保護、傳承于一體的“中國歷代服飾博物館”的宏大構想。并呼吁我們攜手為大家更愿意穿中國衣,做有文化自信的中國人,振興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而共同努力。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服飾不僅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每個國民審美價值的體現,作為炎黃子孫,傳承傳統服飾文化是我們應盡的義務與責任。
王亞蓉先生的講座講解細致,由淺入深,內容深刻,為參加此次講座的師生充實了古代紡織品的出土保護知識及其相關研究。講座結束后,王亞蓉先生還與參加此次講座的師生進行交流探討,合影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