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報訊(記者劉雪晶左文欣方雯鑫)3月19日下午,我校邀請華夏鞋文化博物館館長、中國童裝博物館總策劃、北京旗袍文化研究會首席專家顧問鐘漫天教授在行政樓為80多名相關專業師生進行了“傳統童裝中的民俗事象”的專題講座。
鐘漫天教授提到要了解中國服裝的實際功能、歷史文化、道德層面及民族意義可以以傳統童裝中的民俗事象為入口。童裝的民俗文化是慈母的藝術文化,這是一種高度成熟的文化藝術,民俗文化是我國可貴的民族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傳統童裝的民俗事象分為了童裝吉瑞風俗,童裝吉期禮俗,童裝吉言習俗。童裝民俗文化就是慈母的藝術文化,也是一種高度成熟的文化藝術。在講座中,鐘教授以帶來的童裝實物的形式為同學們一一的展現母親在孩子的童裝中的愛。他解釋道,民間童裝民俗文化之所以能長久傳承在民間,完全依賴了母親們不斷地結合實用民俗和功能需求去進行再創造,由于原創的參照點與文化傳承的同根性。從催生吉期到誕生吉期,再到三朝吉期,一直到成年吉期,母親都會為孩子準備各種服裝,來保佑孩子健康長壽、功成名就。
“牡丹背心”“荷花童帽”“麒麟肚兜”“虎頭童鞋”等都真實地保留了從遠古先民那里遺傳下來的民族文化元氣,形成了重裝整體的藝術風貌和造型特色。他講到,牡丹背心是由盛開的牡丹和枝葉繁茂的纏枝紋組成,其吉言寓意是“福壽纏綿”,祝愿孩子花開言貴,吉祥平安。他又講到,麒麟肚兜是指騎在麒酸上的孩子在云空太陽下,一手擎笙,“筆”諧音“升”,傳達了長輩盼望著孩子“升騰”發達。前程一片光明,寓意將來麒麟上的孩子具有淵博知識和高度的文化修養。為了達到完美的造型效果,母親敢于突破常規,獨出心臆,創造出異想豐的畫面,它也成為我國的民族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中國古代有一句古話叫“女子無才便是德”,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看中國古代認為女子沒有才華才是真正的賢良淑德,其實不然,鐘漫天教授為我們解讀了這句古語深層的含義,“無才”并不是指女子沒有才華,而是是指女子要擁有內涵,隱蔽,不張揚,對社會安定有利的才德,便才是一個女子真正該做的。母親們既承受了這個悠久的民族文化的恩惠,有盡心盡力向這個民族奉獻出了自己的一切,為中華民族的下一代,貢獻全部的智慧和精力。
鐘漫天教授從三大塊面講述了民俗中的童裝文化,讓我們飽覽了中國傳統童裝,見證了中華文化的多姿多彩。我校不斷為學生搭建素質培養和施展才華的平臺,推進學校內涵建設和特色發展,同時通過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繁榮藝術創作,培養傳承文化與創新應用的人才。